降低车身车间复杂度,降低模具投资 ·极致的一体式设计,减少装配工艺成本 ·材料特性的定制优化和有效的载荷传递 ·更轻的车体,更低的钢用量 ·集成材料优化,减少模具和焊点数 ·满足2025年侧碰法规;提升整车后碰性能
·在需要较高强度区域通冷却水以保证足够的冷却速率,实现完全马氏体转化; ·在需要较高塑性区域加热模具,使得该区域冷却速率降低,生成马氏体、贝氏体和铁素体/珠光体的带状混合组织。来实现产品软硬区功能; ·可以实现对零件强度、硬度及性能的按需配置 ,提升整车的碰撞性能。
·降低了材料成本;一次拉延到位,减少模具数量,降低工装成本 ·通过工艺优化分析,降低料厚,更改造型,达到轻量化的同时保证零件的强度与变薄率
·辊压工艺可适用抗拉强度达1700MPa的高强钢 ·满足电池壳体模态要求,相对钢制冲压可减重达15%-20% ·可根据需求选用厚度范围在0.8~3mm的低合金高强度板
·冷热冲压工艺方案,减重降本; ·降低pack重量与成本; ·满足客户需求&回弹,减少料厚并降低产品重量。